做好2025年“三农”工作,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,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,坚持和加强党对“三农”工作的全面领导,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以深入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为引领,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,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,确保国家粮食安全,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,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、乡村建设水平、乡村治理水平,促进农民富裕、农业繁荣、农村和谐,为海南自贸港核心区****
一、持续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
(一)坚持“稳面积”“增单产”两手发力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。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、粮油生产保障资金等惠农政策,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9.9万亩、产量稳定在10.15万吨以上,油料播种面积稳定在4.1万亩。持续开展水稻单产提升行动,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协同融合,推广实施水稻完全成本保险,种植高产优质水稻6.29万亩、海南好米0.73万亩以上。适度扩种三角宁等优质薯类1万亩以上,因地制宜轮作倒茬扩种花生,发展芝麻等特色油料。加强油茶良种推广,油茶幼林抚育1000亩。协调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市场化粮食收购融资,提升储备粮本地化收购比例。广泛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教育,扎实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为。
(二)提高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。按照“稳瓜、增豆、减椒、扩种水生蔬菜”的原则,持续优化冬季瓜菜种植结构。常年蔬菜基地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,确保种植率、自给率分别达65%、60%以上。加快马坡洋、罗冯肚等灾后蔬菜大棚修复重建0.6万亩以上。推进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建设,促进城郊设施农业提质增效。落实天然橡胶补贴政策,推动灾后老龄低产胶园更新补种,稳定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面积。完成畜禽规模场受灾栏舍修复重建,提升乳鸽产业发展水平,做好生猪产能调控,全年能繁母猪存栏不低于3.68万头,生猪规模养殖场保有量不少于77个,出栏生猪73.6万头以上。稳定海洋捕捞,推进深海网箱养殖、工厂化养殖和稻虾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,水产品产量达5.89万吨。强化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,深入开展豇豆、荔枝、对虾等药物残留突出问题专项治理,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%以上。深入开展“严规范、促提升、保安全”三年行动,强化畜禽屠宰监管。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,支持牧原、农垦新希望等企业争创非洲猪瘟无疫小区。
(三)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监管。严格落实耕地总量管控和“以补定占”,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。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制日常监督。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,强化工程质量全流程监管,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“回头看”和专项整治,切实完成审计整改任务。建设高标准农田2.03万亩,实施农田管护面积21万亩,推动为民办实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。落实“大棚房”问题整治常态长效监管责任,防止“大棚房”问题回潮反弹。持续开展乱占耕地建房整治试点,坚决遏制破坏耕地违法行为。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0.7万亩以上。持续开展土壤、农产品协同监测,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的转化运用。
(四)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。加强与中国热科院、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,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,持续推进科技小院建设。聚焦“向种图强”,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,支持潭牛、博泰、罗牛山、金棕榈等本土种业企业发展,引进收集热带优异果蔬种源500种以上。支持文昌鸡数智育种与健康养殖实验室建设,打造海南黑山羊种质创新中心,建设琼山区海南黑猪育种基地项目,推动美兰区罗非鱼苗种场等一批种业基地建设。建立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机制,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,组建一批产业联盟****
(五)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。强化气象为农服务,建立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和关键农事联合会商机制,实现部门数据信息共享、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灾情联合调查,新增农业气象观测站1套。强化森林火灾监测预警,完成森林防火5G预警指挥平台项目建设。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,提升森林消防灭火能力,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.9‰以内,病虫害受灾率控制在3.08‰以内。推进完成岭北水库灌区、南渡江引水枢纽灌区续建配套工程项目建设,对24座小型病险水库、1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。完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设置,健全基层动植物疫病虫害检测预警网络。加快推进美兰区渔港项目建设。
(六)拓宽农产品贸易和流通渠道。推动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链接,构建与自由贸易港建设相匹配的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高地,扩大潭牛文昌鸡、火山荔枝、大坡胡椒、海南鲷、火山石斛等特色农产品出口。协调推动设立进境水果等鲜活农产品“绿色通道”,压缩审批时间,提高通关效率。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、热带果蔬交易市****
二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
(七)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。优化监测识别方式方法,完善区级帮扶政策“工具箱”,因人因户开展精准帮扶,推动稳定消除风险,提高监测帮扶质效。持续巩固提升“三保障”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,落实教育资助政策,实现“应助尽助”“精准资助”,确保“七类家庭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“零辍学”;落实大病专项救治、慢病家庭医生签约和慢性病规范化管理,确保特殊人群参保率100%、脱贫人口参保率99%以上;改造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121户;对全市****
(八)建立分层分类帮扶制度。统筹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贫致贫对象的识别认定,开展困难群众走访排查和预警信息核查,做到困难对象同步认定。规范帮扶对象有进有出动态管理,对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出现返贫致贫风险,生活陷入严重困难急需帮扶的,实行“绿色通道”管理,实施帮扶后再履行识别认定程序。建立健全以奖代补、以效定补等帮扶激励机制,提升脱贫人口就业创业意愿。实现有就业能力、就业意愿应届“雨露计划”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%。推进农村劳务带头人、致富能人、乡村匠人“三支队伍”培训,累计培育270人以上。
(九)加强帮扶项目资产规范管理。组织开展帮扶资金项目资产排查,完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,推动资金项目资产一体化管理。建立健全资产形成、确权移交、管理运营、收益分配等全程监管制度,推动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、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。强化资产运行监测,深入推进经营性帮扶项目“巩固、升级、盘活、调整”分类处置,推动盘活低效闲置资产。
三、着力壮大农业富民产业
(十)推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提质升级。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高水平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、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。梯次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,琼山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绩效认定,积极组织创建省、市****
(十一)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。坚持历史文化、革命文化、海洋文化、民俗文化保护传承,把农业资源转化为产品优势、产业优势。因地制宜挖掘乡村文化资源,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,打造“历史底蕴+民俗节庆+民族内核”的模式,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产品相结合,举办冼夫人文化节等文化活动,丰富乡村文化生活。坚持生态价值优势,大力发展生态农业、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,提升农庄特色化、精品化水平,办好全省共享农庄大会。重点打造北港岛、荣山寮等农文旅乡村旅游点,推动和美乡村串点成线、连线成面,打造“生态休闲+乡村观光+果蔬采摘+文化体验”乡村旅游靓丽名片,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-3条,申报椰级乡村旅游点。
(十二)健全联农带农机制。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奖励政策,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带动小农户增收行动。发挥龙头企业、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示范引领作用,通过生产托管、订单农业、土地流转等方式合作,促进产业增效益、农民增收益、集体增实力。依法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,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,落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奖励激励机制,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。力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同比增长10%,超50万元的行政村集体达90个,消除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村集体20个。持续开展“百社联百村﹒携手共富”行动,打造“椰风振兴”助农品牌,引导支持社会组织与乡村灵活结对,助推乡村产业发展。规范和引导农业农村领域社会投资,健全风险防范机制。
(十三)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致富。持续落实农民增收三年行动,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,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巩固经营净收入,提高工资性收入,加快补齐财产净收入短板,合理提升转移净收入,不断优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,确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。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、民宿经济。落实稳岗就业政策,加大劳务品牌培育力度,推动市****
四、着力推进乡村建设
(十四)统筹区****
(十五)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。推进海口市****
(十六)稳步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,深化集团化办学,不断改善镇中心校办学条件,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。加强紧密型城市****
(十七)持续改善乡村生态环境。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收官战,梯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。开展村庄清洁行动,整治提升140个清洁乡村。加强农村公厕建设和管护。推进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。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常态化摸排,避免出现黑臭水体返黑返臭现象。加强运维管理,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,生活污水治理(管控)率达到90%。实施“镇墟市****
五、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
(十八)推进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。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,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作用,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,不断增加基层治理整体效能。保持区****
(十九)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。持续推进镇(街)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,推动解决“小马拉大车”等基层治理问题。从严管控从区、镇(街道)借调工作人员监督管理。精简优化涉农考核。巩固深化清理规范“一票否决”和签订责任状事项工作成果,推进事项准入、退出、日常管理等机制常态长效。加强对市****
(二十)提升乡村精神风貌。强化思想政治引领,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,提升农民精神文明素养。广泛开展乡风文明“七个倡导”宣传活动。深入开展“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”宣传教育活动。巩固拓展乡村治理积分制,农村家庭户参与率达80%以上。深化文明村镇、文明家庭的示范引领,加强道德模范、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。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区****
(二十一)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。扎实开展整治人情攀比、大操大办、高额彩礼等突出问题。持续发挥民政、共青团、妇联等组织作用,举办农村适婚群众公益性婚恋相亲联谊活动。加强宗祠规范管理。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,深化殡葬改革,加快推进人文生态纪念园项目建设。完善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孝老爱亲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。强化农村演出市****
(二十二)维护农村和谐稳定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加快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,规范区****
六、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
(二十三)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。坚持“大稳定、小调整”,完成秀英区石山镇福安村、美兰区大致坡镇金堆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,扩大整镇试点范围,妥善化解延包中的矛盾纠纷,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总体顺延、保持稳定。坚持依法自愿原则,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,发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导价,加强社会投资主体流转农村土地监管,不得通过下指标、定任务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。推动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与不动产登记有序衔接。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和“千员带万社”行动,提升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水平,增强服务带动小农户能力。加强“农服超市****
(二十四)管好用好农村资源资产。做好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。加强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,进一步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,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出租、入股、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,挖掘一批典型案例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和农房,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,不允许违背农民意愿强制退出宅基地和强迫农民“上楼”。推广应用“机器管‘三资’”,不断完善“村财组财镇管”机制,规范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监管,研究解决“祖宗地”“开荒地”等历史问题。按照“应进必进、阳光交易”原则,全面推行农村集体产权线上竞价交易,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管理。推进新增耕地规范管理和合理利用。
(二十五)完善多元化乡村振兴投入机制。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领域一般公共预算投入,强化绩效管理激励约束。加强农业项目谋划,通过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、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,加大对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。用好再贷款、再贴现货币政策,撬动引领金融资源向“三农”领域精准滴灌。支持金融机构发行“三农”专项金融债券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乡村振兴债券,金融机构投放涉农重点领域中长期贷款。持续推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,开展“千企万户大走访”活动,深入摸排小微企业融资需求,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种业、粮食、渔业、优异果蔬等热带高效农业金融支持力度。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,推动涉农信用向信贷转化。优化农业保险政策,推动农业保险有序扩面。鼓励农房参加保险,切实增强农村居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。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,严厉打击农村非法集资、高利贷、套路贷等违法行为,有效遏制农村非法金融活动的蔓延。加强涉农资金项目全过程监管,着力整治骗取套取、截留挪用惠农资金等问题。
(二十六)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保障机制。实施人才特派员助力自由贸易港建设三年行动,选派一批专业人才到乡村基层开展帮扶服务。健全农业农村人才分类培养体系,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“头雁”、南海乡土人才培育等重点人才项目。扎实推进“三支一扶”计划、科技特派员、特岗老师计划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。因地制宜组织农村妇女开展科技能力、种养殖科技培训和青春建功行动系列服务活动。开展乡村医生学历提升计划。鼓励和引导城市****
(二十七)推进农垦、林业、供销社等改革。持续深化农垦改革,推进垦区****
(二十八)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****
加强党对“三农”工作的全面领导,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,各级党委要把“三农”工作摆在重要位置,充分尊重农民意愿,发挥农民主体作用,坚决惩治侵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,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,激发乡村振兴强大合力,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,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引领区****